《灰椋鸟》精彩教学设计
导语: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提前复习第一课时生字词、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搜集灰椋鸟的相关常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言说“美”
1.同学们你们觉得小鸟可爱么?你们喜欢它们吗?一起聊聊鸟儿:你见过哪些鸟?什么颜色?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当时是什么情形?
2.鸟有这么多种,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灰椋鸟。(板书:“灰椋鸟” 注意“椋”的字形和读音 生齐读课题)
3.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谁能来描绘一下灰椋鸟?(学生自愿举手发言)从对灰椋鸟的介绍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什么叫其貌不扬?
【设计理念:教学的第一环节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进入课文,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让他们有自由发言的机会,便于切入课文的学习。】
(二)朗读感知,发现“美”
1.复习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词语):
(1)水杉 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盛大 过渡:上节课还学习了有趣的四字成语,能在课文中找到它们吗?
(2)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指名读。知道这些词语写什么的吗?(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灰椋鸟的信息?
学生填空:灰椋鸟()的嘴 ()的背 远远看去() 有什么好看的呢?
2.过渡:在作者看来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怎么又突然决定去看了呢? (学生回顾: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
4 定亲自去看一看。)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等候、观赏、感想)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第一课时的字词再到课文,让学生连接之前对词语的理解便于带入课文带上感情加深理解和学会于具体语境中运用。】
(三)精读入境,感受“美” 1.齐读重点段落
4、5自然段。
2.你觉得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指名读,谈体会。
3.(开始,作者对这么普通的鸟儿一点都不在乎。但当她看了一部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才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于是一天下午,她和同伴来到了林场,静候灰椋鸟的归来。) 过渡:(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4.学习灰椋鸟归林的内容 ,感受灰椋鸟的壮观和温馨。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圈出关键词。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受?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交流: (1)那些词能让你感受到鸟儿归林的画面?(排空而至、浩浩荡荡„..) (2)谁能把这“壮观”的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3)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整群整群”、“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感受灰椋鸟归林的恢宏气势。) 【设计理念: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语句的语意,但是缺乏对语句感情的理解。通过连贯的提问,更利于明确学生对于课文的情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