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
导语:她回想起故乡呼兰河时想到的不是母亲,不是父亲,更不是祖母,而是那年迈的祖父。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花园的美景 自由
祖父的园子 快乐
有趣的活动 幸福
师:我们可以上课了吗?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吗?
生:预习过了。
师: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请三位同学带着课文上来,我们一起来听写三组词语。(指着三位同学)你们每人听写一组,其他同学三组词语都要默写。能不看课文上的词语就不看,实在默不出,可以偷偷地看一下,就一下哦。(众笑)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所以要听清楚、记住了。
师: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再写一个和刚才四个词是同一类的词语,想一想,应该写哪一类事物呢?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指其中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很聪明,他先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这叫信息,然后再把词语写下来,这叫诀窍。(其他同学纷纷仿效)有些同学不会写“韭菜”的“韭”、“谷穗”的“穗”,别干瞪眼呀,不是有书吗?赶快“偷看”一下!噢,你还找不到在哪个段落里,看来课前预习不细致,连“偷看”都费劲。(众大笑)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要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了解了有助于你把它们记住。(有同学忘了,东张西望)没记住吧?只能画个“大鸭蛋”,(众笑)等会儿填进去。 还有一个词,你看应该写在哪一组词语后面?想一想这个词语属于哪一类?想好了再写。“草帽”。
(同学考虑选择写在刚才哪一组词语后面。)
师:都听写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批改一下。
(让第一个同学读自身听写的词语,他扩充写的是“蚂蚁”。)
师: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因为我默写的词语都属于昆虫,而“草帽”是一件物品,不是昆虫。
师:呵呵,你不默就对了。你的字写得工工整整,人也长得漂漂亮亮。同学们,“字”可是你的第二张脸啊!
师:看第二组。(第二个同学读词语,第一个“倭瓜”写错了。)写错了就要改过来。看书,“老师”就在书本上。(生改正)倭瓜,见过吗?吃过吗?
生:就是“莴苣”。(众笑)
师:“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把那些长得圆圆的小南瓜叫“倭瓜”。
生:(继续读)黄瓜、玉米、韭菜。
师:你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哪一类的?
生:都是吃的东西。
生:都是杂粮。
生:农作物。
师:对啦,那叫“农作物”,有些是粮食,有些是蔬菜,可能还有些是水果。“草帽”是“农作物”吗?
生:不是,所以我不用写。(众大笑)
生:(读词语)摘花、下种(zhòng)(师纠正读音)、铲地、浇菜、割草。
生:是“栽花”,不是“摘花”; “拔草”写成了“割草”。
师:对啊,花还没“栽”呢,你怎么能“摘”呢?(众笑)平翘舌音要注意区分啊!注意,“拔”不能写成“拨”。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啊?
生:动词。(师接话:对的!期待的样子。)一般都是种庄稼的。(师接话:对的!期待的样子。)都是在跟祖父做事情。
师:(夸奖)对啊,这叫“做农活”。那“草帽”写在哪里?可以单独写在边上啊!“草帽”的“帽”怎么写?看老师写。(师示范写“帽”,生发现右上部不是“曰”。)为什么不是“曰”呢?古代的帽子是这样的。
(师作画,生恍然大悟。)
师:这些词语全写对的请举手。(对举手的同学)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预习课文时要把生字词划下来,读读、写写。还可以把词语进行归类,这样可以帮我们记得更牢。
师:同学们,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
生:(投入地读书,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