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9-6= 30+2= 8+51= 50-20=
2、口答:
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
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
3、摆小棒算一算。
30+(7-2)= 70-4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出示35-2。指到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总结:35-2,就是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3根。
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35分成3个十和5个一。
先算5-2=3(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再算30+3=33(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
3、出示“35-20”。
学生摆小棒计算35-20,边摆边口述。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各位上的数。
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把35分成30和5
先算30-20=10(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先相减)
再算10+5=15(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先算30-20=10,再算10+5=15,所以35-20=15。
反馈练习:“做一做”,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例1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例1、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本?
35 – 2 = 33(本)
先算5-2=3
再算30+3=33
第二个问题,还差多少本?
35-20=15(本)
先算30-20=10
再算 10+5=15
比较两题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相同:都是把35分成30和5,不同:35-2是将分解出的5-2,而35-20是将分出的30-20
篇10:《加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