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两句的意思是: 春蚕临死才把丝吐尽; 蜡烛烯成灰烬后,流下的烛泪 [详细]
- 春华不如秋华好,今月常同古月明。秋至满山皆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 语言很美,值得一记。下面再列举一些,便于读者欣赏: 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莺啼燕语芳菲节,蝶影风声烂漫天。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奇石尽含千古秀,春光欲上万年枝。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 [详细]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释义】 古代格言。字面意思是: 仰望着高山,奔驰在大道。该句出自 《诗经・小雅》。原诗是一篇婚恋诗。 郑玄注曰: “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仰,瞻望也。景行 (há ng)大道也。” [详细]
-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 该句意思是: 学习时,一定要持之以恒、刻苦攻读。但也没有必要三更起、五更眠,无序地赶进程,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评析】 原联是: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详细]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评析】 古代格言。该句的意思是: 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树下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 [详细]
- 酒饮微醉,花看半开。
- 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 [详细]
- 羔羊虽美,众口难调。
- 【释义】 民间俗语。意思是: 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对于众人来说,由于口味不同,很难调节。亦比喻人多意见多,很难达成一致。 【评析】 此句具有辩证的特征,即使一件事办下来,使每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称赞他。老天爷 [详细]
- 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 【释义】 古代格言。意思是: 劝告人们多 “积爱”,多做有益于人的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少 “积怨”,不做坑人害人、损人利己的事,就不会 “引火烧身”! 出自汉・刘向 《淮南子・人间训》: “ 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 【评析】 辩证法讲: 事 [详细]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释义】 古代格言。腐:臭;枢 (shū): 门轴;蠹 (dù): 蛀蚀。意思是: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评析】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发展着的事物总是朝气蓬勃的,如果某一事物僵化了、停止了,那么这事物离死 [详细]
-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 【释义】 民间谚语。意思是: 对于疾病,要采取预防的办法,治疗只是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采取的办法,我们一定要把主与次的关系弄清楚。现在此口号已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 [详细]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评析】 古代格言。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该句出自 《新唐书・魏征传》。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魏征,字玄成 [详细]
-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释义】 民间俗语。“病从口入”意思是,指吃不干净的东西而得病; “祸从口出”意思是,灾祸往往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总之,福祸之来源,总在 “口”这个关! 把住这个关,把住口! [详细]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释义】 民间谚语。意思是: 习武和唱歌的人应该经常练习。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评析】 任何一种技能技巧,都要坚持不懈地苦练,才能保持炉火纯青的高度,如果一日不练,则手生口拙; 如果长期不练,将会失去功力。 [详细]
- 弱水三千,只一瓢饮。
- 【释义】 古代成语。常用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形容对爱情专一。 弱水,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弱水也是甘肃黑河自金塔县鼎新以下的别称。但 “弱水三千”里的弱水,则是泛指。 【评析】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出自 《红楼梦》,第九十一回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