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和贫也乐,内讧富枉然。
- 【释义】 民间谚语。俗话说: 家和万事兴。家庭内部争斗,后院起火,没有家庭的和谐,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评析】 人活在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必须的: 一个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是精神生活。现代人们往往不愁吃不愁穿,但幸福感指数并不高,什么原因?心情不好 [详细]
- 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精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 培根讲的话,讲得很精炼,很有哲理和启迪意义。 字面意思是,读书学习和与高人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读书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 [详细]
- 泰山不却微尘,长江不拒细流。
- 【评析】 古代格言。意思是: 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无限容纳,最终使自己变得强大。 出自秦朝李斯 《谏逐客书》: “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译文】 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 [详细]
- 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之时要无疑。
- 【释义】 出自朱熹语。意思是: 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学习中解决它,最后达到学习中没有疑问了,这才是真正长进了。 【评析】 这里,朱熹以病疑喻读书之疑,说明读书要有长进须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无疑者须教有疑”, [详细]
-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 该句为一幅对联,也可看做是一则格言。意思很直白: 三国诸葛亮一生办事很谨慎,北宋宰相吕端在小事上糊糊涂涂,大事上绝不糊涂。 [详细]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 【释义】 民间谚语。意思是: 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 “害人”之心,但一定要有 “防人害” 的意识。 【评析】 万丈深渊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测。不要轻信于人,随时留个心眼,以防上当受骗。然而,凡事都具有双重性,“防人之心不可无”之言如果搞得过 [详细]
- 根深无愁风摇动,人正不怕影子斜。
- 【释义】 民间谚语。此句意思是: 根正立得牢,人正品自高。自己坦坦荡荡,就不怕别人说闲话搞小动作。这句话是描写正人君子的形象。 【评析】 该句讲的是人在处事待人中应有的态度,跟下句的基本意思一样。 [详细]
-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释义】 民间谚语。意指人对一般不熟悉的人,说话要掌握分寸,不要一见面,就把实际情况或所有心里的话说出来。 出处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第32卷: “孙富叫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正是: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详细]
-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 【评析】 杜荀鹤诗词,出自 《赠质上人》。 附原诗: 枯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质上人是位出家高僧。平时,他不是打坐参禅,就是出外云游,一副出家人的本色。作为一个高僧,质上人的不凡之处,在于云游之时,连 [详细]
-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 该句讲什么样的人才是 “真君子”、“大丈夫”。 所谓 “酒后吐真言”,是说人一喝醉,说出来的话便是心里的真实意思。如果喝多了的时候,都没有什么妄言,那就说明他心底没有妄念。而心底清净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详细]
-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 【释义】 古代格言。意思是: 水流到滩头,不是出自流水的本意,云从山洞里飘出,也不是白云有意为之的事情。意思是说这世上有许多事,都是自然而然,或者是机缘巧合,天意安排,非人力所能更改。 [详细]
-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释义】 民间谚语。基本意思是: “酒”有多少“话”有多少,这要看人和人之间有没有 “共同语言”、“共同思想”、“共同感情”。如果有,就会 “千杯少”,如果没有,那就 “半句多”。 【评析】 “酒逢知己”和 “话不投机”是对立的两种人际关系。有人 [详细]
- 酒虽养性还乱性,水能载舟亦覆舟。
- 【释义】 民间谚语。意思是: 喝酒能修生养性,但也可使人犯糊涂、做错事。船依赖水而行,但也能将船颠覆。 其寓意是说凡事都有两面性,要掌握一个度,不可不及,也不要太过;要知其两端,而用其中,即中庸之道也。 [详细]
-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 该句意思: 大海看起来无边无际,好像只有蓝天才是它的边。高山爬到极顶,你的头也许是最高峰了。 出自少年林则徐的巧对佳句: 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 “海”为题, [详细]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评析】 杜甫诗词名句,出自的 《曲江》其二。 附原诗: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