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导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 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例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
(三)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甲+乙=乙+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