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学生对“--间隔排列”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教师创设了欣赏纸鹤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注重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一间隔”这一概念。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起学习新知的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1 ,观察挂图,初步感知

  (1 )谈话:其实像这样排列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看大屏幕,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学生答,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

  师:同学们看看夹子与手帕,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先看一看,数一数,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2 ,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列规律。

  (1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一进行分析。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放大木桩和篱笆图)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隔一个,一个木桩一个篱笆,

  师:是有一个木桩就有一个篱笆吗?这里有几个木桩?几个篱笆?(老师板书数据)最后一个木桩后面有篱笆吗?几个木桩围一个篱笆?(每两个木桩中间有一个篱笆)两头的是什么?

  师:谁能把观察的木桩和篱笆的排列特点说一说?

  讨论并小结成:木桩和篱笆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木桩中间有一个篱笆,两头排的都是篱笆。

  放大兔子和蘑菇图、夹子和手帕图,说说排列特点。

  得出:兔子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两头排的都是兔子。

  夹子和手帕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个手帕,两头排的都是夹子。

  (2)观察: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排在两头的物体,我们称为:两端物体;排在中间的物体,我们称为中间物体。

  小结共同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物体相同。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两种物体的个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

  预设:兔子个数比蘑菇多1,木桩个数比篱笆多1,夹子个数比手帕多1。

  师:谁能概括起来说?

  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一。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经历数一数、看一看、列表整理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排列有规律,数量相差1 。初步培养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规律,体现数学方法的培养。全班交流可以使学生同时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类比分析,验证规律

  1 ,质疑:是不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物体相同,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 我们还得进一步的去验证,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预设生:摆或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去验证,并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把自己验证的过程和自己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

  2 ,动手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请两位同学把自己摆的或画的内容放在实物投影机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选的是哪两种物体,怎么摆的?(如学生说出每两个小棒中摆的1个圆片)你得出什么结论?

  3 ,追问:这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样吗? 有不一样的例子吗?

  集体汇报结束后,两个人一组,也按照演示同学说的过程,相之间轻声说一说。

  (提醒学生说好后把学具收好)

  4 ,看老师收到的礼物,现在谁能说说其中排列的规律?

  【设计意图:发现规律后,进而验证规律,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科学的认识规律。并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进入深度探讨的过程。推而广之,联想到生活中大量类似规律的运用,初步感知规律的广泛运用及价值。】

  四、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这种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一双灵巧的手,那么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像这样规律的事物吗?请学生说一说。(5 个手指中有4 个空档,4 排课桌中有3 个空档,放学的队伍,学校栽的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