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导语: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6、《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吉林省辉南县金川中学 王久海
一、教学目标:1.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表述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3.谈启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
二、重点:快速读懂课文
三、难点:由所受到的启迪
四、关键:速读
五、教学过程
导言:大家还记得那位特别手巧的雕刻家王叔远吗,他能把长不满一寸的桃核雕成小舟,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苏东坡游览赤壁的情景,真可谓是奇绝,王叔远不愧是一个奇人、高人。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商人,好不好?这两位高人来自30课《俗世奇人》。板书课题
学习方式:分组对抗竞赛式学习,全班分为南北两队。具体要求:每一轮第一个答题的为本组得20分,第二答题的最高15分,(激发兴趣,为了得高分,学生都想抢答,这样气氛就会非常热烈。)
分组阅读:南队读“刷子李”,北队读“泥人张”
第一轮比赛。比比哪队第一个概述故事内容。遇有生字词圈画出来。(训练概括能力、速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轮比赛。抽题讨论。进一步细读课文,继续圈画生字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同时自己解决生字、生词,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或查工具书。(培养自学、合作能力)
抽 签 合 作 讨 论
1、“刷子李”和“泥人张”各有什么绝活?二位艺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观点吗?请说出理由。
3、你从本课中受到哪些方面的启示?
4、“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所谓的“活法”指怎样的活法?
5、表演自己的绝活或讲述奇人奇事。
6、文中特别交待张明山常去的两个地方,有何作用?
7、“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表现在哪里?
8、刻画张锦文(即海张五)外貌有何作用?
9、为何交待张锦文(即海张五)的背景?
第三轮比赛。精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断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比朗读能力并指导学生朗读。)
第四轮比赛。课堂抽签检测。题目如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怵谁 发蔫 甭 发怔 蘸水
2、“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是什么写法?用了哪种修辞法?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