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导语: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翼形状上下表面不对称 ( 上凸 ),使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形成了压强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这样就形成了升力。
3.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方向 :竖直向上; 施力物体: 液(气)体
4.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
: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5.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液体(气体)具有重力
6.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即 F浮 = G排=ρ 液 V 排 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 密度 和物体 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4.浮力的生活应用:
① 轮船:利用制成空心来 增大排开水的体积来增大浮力 实现漂浮的;
② 潜水艇:利用水舱充、放水来 改变自身重力 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③ 热气球、汽艇:利用 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
9.计算浮力方法
:
①(二次)称重法: F 浮= G 物-F 拉(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 。
②压力差法: F 浮= F 向上- F 向下(利用压力求浮力)
③F 浮=G 排 或 F 浮=ρ 液 V 排 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④平衡法, F 浮=G物 ( 漂浮或者悬浮时求浮力; )
10.浮力计算方法总结:第
1、2 种方法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适用,所以一般计算浮力只有第 3、4 种方法,而第 3、4 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第3 种方法只适用于漂浮和悬浮,第 4 种方法任何时候都适用。
一般计算过程如下:
(1)由ρ 液与ρ 物的关系判断物体所在的状态,如果漂浮或者悬浮的话首选第 3 个公式,第 3 个公式解答不出来再选择第 4 个公式。
(2)如果有“浸没”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 V 排=V 物
11.功(W):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 W=F· S 单位:
1J=1N · m
即影响做功的两个因素为: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 力
②物体在 力的方向 上移动的距离;如果有一项为0,(乘积都为0)做功都为0。
12.三种情况不做功:
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没动(无 S);
②利用惯性运动的不做功 (无 F)
③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的不做功。(无 S)
13.功率(P):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 定义式 )P=W/t 推导式P=F ·V。单位:瓦(特) ,符号 W还有千瓦( KW)和兆瓦 (MW) 1 MW=103 KW=106W 1 马力 =735W功率大小的比较和速度大小的比较类似。
14.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既有能量。
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 J。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 ,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1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
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17.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动能
18.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先分析
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然后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其中减小的一种形式的能必定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一个物体的动能的减少往往伴随这它的势能的增加)
19.杠杆
: 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0.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