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1.教学中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2.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引导并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亲历活动,探索新知
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总结全课,评价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第一环节:估计教师的体重。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我的体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猜完后我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从猜我的体重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引入“吨”做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环节:引入“吨”
我让学生猜测世界上体重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学生猜测后课件出示:非洲象,是现存的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重约为5000千克,相当于100个人的体重;蓝鲸,是目前海洋动物重体积最大的动物,体重约为150000-250000千克,相当于-3000个人的体重。
接着让学生思考:这么重的动物体重也用“千克”作单位,很不便,怎么办?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用更大的重量单位“吨”。从而揭示课题。(板书:吨的认识)。课题揭示后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的物体:轮船、火车等等。(课件出示)
再让学生思考: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
这一层次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猜测大型动物重量,并及时设疑,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表象,为下面深入感受和体验1吨的重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亲身活动,探索新知。
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吨是一个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概念,如果只用语言描述是很空洞的,只有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了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互背同桌,感受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
启蒙家卢梭说过:“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加各种活动。”
游戏是学生最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教学中,我让学生互相背一背自己的同桌,感受对方的重量。学生的普遍感受是同桌很重,这为以后想象1吨的重量埋下伏笔。全班交流感受后,让学生计算(不念):我们班平均每个同学的重量大约是25千克,4个同学的体重约多少千克?40个呢?是多少吨?
学生计算后可以答出:4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00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1t=1000kg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1吨有多重,我让班上的40个同学起立,让学生观察、想象40个同学的重量。然后我说:“请同学们闭眼再回想一下背同桌的感觉,很重,对吗?想象一下,若刚刚站起来的40个同学全压在你背上,你会怎样?”
一石激起千尺浪,班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激动地说“压扁我了!”“重死了!”“受不了了!”。学生的感叹声说明了他们对“吨”已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他们已意识到1吨是非常重的。这时的学习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
互背同桌的小游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40个同学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来想象1吨的重量,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