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认识吨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引入质量单位“吨”,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1吨有多重,并揭示1吨=1000千克。通过练一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较少。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我先让学生猜我的体重,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再让学生猜猜大型动物的重量,引入更大的质量单位“吨”;通过玩背一背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的基础上想象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概念,再通过实际应用,深化对“吨”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容易在脑海形成1吨的概念。根据新课标理念及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
1.知识目标: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技能目标: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我使用的教具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