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三、合作交流(6分)
1、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数学书第4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质疑探究(4分)
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五、小结检测(4分)。
1、说说反比例的意义,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检测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3、第51页8题
4、第51页9题
六、堂清(6分)
p51练习九第10、11、12题。
篇5: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