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4.做一做

  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篇6: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材第24页反比例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际,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得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正比例,请同学们回忆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指名答)

  师:简单概括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生答,强调:他们的比值(商)一定。

  二、谈话引题

  师:看来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学完正比例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生答)是啊,有正就有反,的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反比例)

  三、猜想激趣

  师:既然正与反意义是相反的,请同学们猜想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生猜想)到底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用事实来验证。

  四、验证归纳

  师:1.研究情境(一)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

  观察上表,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时间是怎样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表中那个量没有变?

  (4)写出三者的关系式

  2.研究情境(二)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哪一个没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3.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板书)

  4.情境(三)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五、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