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2)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3)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4)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五、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感到困惑的吗?

  六、作业: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成反比例。

  篇7: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材第24页反比例的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际,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得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正比例,请同学们回忆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指名答)

  师:简单概括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生答,强调:他们的比值(商)一定。

  二、谈话引题

  师:看来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学完正比例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生答)是啊,有正就有反,的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反比例)

  三、猜想激趣

  师:既然正与反意义是相反的,请同学们猜想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生猜想)到底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用事实来验证。

  四、验证归纳

  师:1.研究情境(一)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

  观察上表,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时间是怎样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表中那个量没有变?

  (4)写出三者的关系式

  2.研究情境(二)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哪一个没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3.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板书)

  4.情境(三)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五、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2)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3)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4)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五、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感到困惑的吗?

  六、作业: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成反比例。

  板书设计

  反比例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