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阅读理解、思考感悟:

  (1)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将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3)分析概括:用1—2个词语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样?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

  一、检查、交流课文朗读、识字写字、课文背诵。

  1、朗读正音:薄雾、闷雷滚动、颤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交流识字写字情况并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背诵情况并交流背诵方法。

  二、交流讨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在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作者在海宁市盐官镇看到的潮来前后的壮观景象。

  三、交流讨论:从文章想象到的画面。

  1、出示“交流平台”:怎样想象?想画面、听声音、闻味道。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3、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到的。

  结合词语: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闷雷滚动、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4、出示刘禹锡《浪淘沙》,指名读,想象一下画面,指名谈谈感受,刘禹锡的感受什么样?和本文作者感受一样吗?

  气势磅礴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交流讨论: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什么样?

  预设:气势恢宏、声势浩大、壮观、盛大。

  “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抓住重点句子谈理解。

  找出特殊的语言形式或特殊的写作安排,问: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题目是观潮,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第二自然段——潮来前?怎样看待第四自然段中的分号?)

  让学生谈评价、打分。

  用朗读验证一下,看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五、交流讨论:作者在写作时是怎样突出钱塘江潮的特点的?

  1、写人: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沸腾(衬托“天下奇观”);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进行叙述;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潮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3、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4、编者补充的资料袋的内容使我们读者更能读懂钱塘江潮的成因,编者认为很有必要加入,作者写作是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呢?

  六、师生一起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自己说一说本课的收获。

  篇12: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教学建议】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初读课文,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⑴第一件事叶讲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