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汴河怀古二首阅读答案与解析
-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详细]
- 九首牵挂人的古诗词鉴赏
- 在诗词中,思念无处不在, 人生寒凉,唯心温暖。 在平淡的生活中, 当你知道一个人正在思念着你时, 会不会觉得很温暖。 01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详细]
- 六首著名的边塞诗,首首经典
- 六首著名的边塞诗,首首经典,千古传诵,值得收藏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详细]
- 孔平仲《霁夜》阅读答案
- 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详细]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评析】 该句出自李清照诗词 《夏日绝句》。 附原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详细]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释义】 民间谚语。其意是: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杵: 舂米或捶衣用的棒。 【评析】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 [详细]
-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 【释义】 陈师道诗词名句。其意是: 人的一生总是处于忧患之中,但梦里的东西却总是有无之中。 附原诗《除夜对酒赠少章》: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评析】 《除夜对酒赠少 [详细]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释义】 古代格言。意思是: 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不要举手端正帽子。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后衍生出成语“瓜田李下”,意思是做有嫌疑的事情。此句出自曹植《君子行》。 附原诗: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 [详细]
-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 【释义】 民间俗语。其意很直白: 平时不努力,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去补救。 【评析】 有这样一段佛教故事: 很久以前,云南的人都信奉佛教。有一次,一个死囚趁月黑风高之际,翻墙越狱逃跑了。第二天,官府发现犯人跑了,派出兵丁四处搜捕。那个罪犯跑了一 [详细]
- 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睫。
- 所以 《老子》说: “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释评】 该句出自楚庄王伐越的故事: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 “王之伐越,何也?” [详细]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释义】 出自 《三字经》。该句的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 【原著简介】 《三字经》 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 [详细]
- 宁给饥人一口,不送富人一斗。
- 【释义】 民间谚语。这两句大意是: 宁可给饥饿的人一口饭吃,也不送给富余的人一斗粮食。 【评析】 饥饿的人需要吃饭,虽给一口也是可贵的; 富人食物多得吃不完,即使送给他一斗也不希罕。该句说明: 帮人要帮在点上,赠人物品不以量多为贵,而在于真正需要 [详细]
-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 【释义】 民间谚语。意思是: 为人宁愿正直地安贞守拙,也不可靠邪门歪道谋取赢余。 出自 《增广贤文》。 【评析】 有的人,认为人生就是索取,欲望一旦没有满足,就会心理失衡,就会视道德与法纪于不顾,不择手段地去拿去要,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最终触犯法 [详细]
-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 【评析】 民间谚语。养胃,使身体好。养胆,即提高个人的修养。 “节饮食以养胃”意思很直白: 节制饮食会使胃口好,是养生之道。其意重点落在后句上,比喻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睿智,读书可以丰富人的阅历,读书可以让人更好地感悟人性。多 [详细]
-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释义】 民间俗语。意思是: 只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比喻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