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部编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案例

部编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案例

opp整理 | 日期:07-02

导语: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

  2.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紧跟着就是做(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那他做了什么?目的又是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目的:争取民主。

  课堂小结:综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四、解读文章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著的段落。

  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那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著的语句滑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同样勾出重要句词。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又被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汽水堪任之1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谈所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她的祖国,爱她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她的言和行终生时间这着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3.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①“变”:(做学问和革命有什么变化?)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潜心研究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②“不变”:(始终不变的是什么?)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他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始终如一的。

  4.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精练含蓄:

  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而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音乐美。

  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结构整齐,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