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语:
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 郑板桥《题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 郑板桥《竹图》
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二)、为画配诗
1、(唐)贾岛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宋)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宋)李清照《一剪梅》
4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C 声情并茂诵古诗(之唱古诗) [读音/语调/节奏/韵味]
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具有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1、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2、欣赏歌曲《思君》片段
3、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
D 满腹诗书用古诗(之诗词与歌词) [词曲欣赏/曲配歌词]
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由这首歌的歌词你想到了什么?
1、欣赏歌曲《烟花三月》,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 (3)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师:流行歌曲歌词化用古诗词,使歌曲更有意境,增添了浓厚的情韵。
2、欣赏视频歌曲《高原蓝》
三、作业(任选一题)
(一)动手尝试写古诗。(可根据绘画或照片)
参考题材:
1、游记篇(游玩过的景点)
2、自然篇(风、花、雪、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