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
导语:
“两个紧紧相握”意思有什么不同?
(1)大师紧握朱丹的手,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出示课件: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2)朱丹紧握木笛,为自己的选择和举动感到欣慰。
2.手握木笛的朱丹,伫立在莹莹白雪覆盖的天地之间。让我们再来看看朱丹的外貌,让他的形象印在我们的头脑之中。学文至此,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再读外貌的语句,体会:一袭黑衣,是对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朱丹就像一株梅树傲然挺立,感受到了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深情。爱国情融入他的骨髓,像花开树枝上一样,相伴相生。
【设计意图】在回读中加深对作者描写朱丹外貌用意的了解,体会比喻修辞方法运用的贴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朱丹的不忘国耻,爱国深情。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
能力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思品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查阅资料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主动进入文本
1.创设情境:有一个优秀的木笛手(板书:木笛)正在参加一个乐团的考试,经过激烈竞争他进入了终试。在考场上,他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从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中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但是这一天正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全中国人民无比悲痛的日子。这位木笛手选择了什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中动人的情景。 2.说一说,此时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的确,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并令人深思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的主人公。
二、熟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终试过程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解决字、词、句疑难。 (1)重点生字出示:苛苟(字形区别) 卡(笔划笔顺)绽竞萌顷(读音) 组词:苛刻不苟言笑
(2)词语出示:晕染冷峻悲戚歉疚翩然苦涩 如泣如诉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自由读,读准字音“脉管滴血(xiě)”;指名读,想想词语的意思,该怎么读?练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哪些词语描写了心情、表情?哪些词语描写了木笛声?
(3)句子出示: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
1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备注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句意,尽可能读出味儿来;个体检测读。 2.边读边想,理出思路,逐渐走近人物。
(本文篇幅比较长,自然段比较多,初读时会感到比较零碎,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读,就会发现文章叙述的事情很集中,脉络很清楚。)
轻声读课文,理清事情脉络,可以标注自己的感受,看谁能发现问题。自读后与同学交流。
集体交流:
课文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为线索,32个自然段分为3大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丹进入终试。第二部分(3—23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第三部分(24—32自然段)其中24—28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遇难者亡灵。29—32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吹奏后,告诉朱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也可以分为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