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
导语:
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写什么比较多?有什么叙述特点?
请在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问题来。(可以和同桌自由交流)
第2课时
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声音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面对一片荧荧烛光,他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生读,随机出示: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2.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的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
2
的眼睛,我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读读这4个词语?(四个词语集中到下部)
出示: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 如泣如诉。
生读,师纠正“脉管滴血(xiě)”。齐读,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深情范读,引导想象: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你们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有滋有味再来读读这4个词语。
3.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想像一下,青年朱丹就站在你面前。同学们,你们不是有许多问题要问问朱丹吗?
生自由发问: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为什么你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奏欢快的乐曲,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却吹奏起悲凉凄切的笛声?……
师及时评价,疏导有价值的问题。
二、如泣如诉,于国耻国难中品味泪水
是呀,朱丹,你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什么?让我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答案请举手。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2.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你对这个特殊日子的了解有多少?生生交流后课件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
(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屏幕陆续呈现:) 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3
(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生齐读这一组文字。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 (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充分回答,是国耻、国难)
3.南京大屠杀,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今天是我们的耻辱日。朱丹他能吹奏出欢快的曲目来吗?把书拿起,请大家跟老师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师生对读9—23自然段;请一名全班读书好的同学,邀请一名小伙伴再来对读。
三、如泣如诉,于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
此刻,朱丹泪流满面,他又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一步步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1.临近石碑,他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课文。 生回答,出示:
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