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5-08

导语:

  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聚焦笛声

  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

  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

  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

  (“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

  二、读薄笛声 倾听声音

  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一段话中,发现并提炼描写笛声的四组词语。

  2、读读这四组词语,感受这词语背后仿佛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3、引领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现在朱丹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他的?

  (读词需要语境。词语从文本中被挑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因此,这些词语的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由词散发开去,是倾听还是联想,都是对文本语境的回归与拥抱。)

  三、追随笛声 品味泪水

  1、话语引导学生,随着笛声去寻找朱丹为何流泪的缘由?

  2、扪心读读血红数字,品尝国耻国难的无比痛楚。

  3、情景深情朗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一段对话。

  (追随笛声,发现朱丹为何流泪,课堂开始折向读厚。当学生的目光首先直面那一串殷红的数字,学生的心灵跟随笛声,一起残忍的面对那一份永远不该忘怀的耻辱;当学生的声音,字正腔圆的读响在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时,笛声又再次的在对读中堆积无言的国殇和无尽的创伤。对读,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由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角色置换,场景置换与心灵置换,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四、再奏木笛 聆听心声

  1、随着音乐,我们自然的将目光过渡到画面:来到石碑前的朱丹,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试想:站在这一片烛光前的朱丹,他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课堂中真正响起木笛之声,并组织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矛盾反诘话题:朱丹,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4、引领孩子试想: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来!我在想,如果当时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也在现场,他也看到了这一片烛光,也听到了这一曲木笛声,我不知道他又该作何想法?

  同时顺利的引出故事中被特意隐去的结局。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学生经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智慧,言语情怀和言语人格的重新确证和构建。课既至此,文本、师生、作者之间的心理交融,终得完美融合。)

  《木笛》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按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可以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对遇难同胞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遇难同胞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直接板书“木笛”,让学生读题质疑:围绕木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的木笛?为什么要用木笛作题目?(因为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要强化初读,要拿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悟。

  1、初读课文,大声自由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木笛写了怎样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