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导语:
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篇3:《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可我却抓住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继续拓展:你们能试着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 、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
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习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篇4:《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课本第14页至第15页例题6、例7及“试一试”、“练一练”
本课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先将课本第117页四组梯形剪下,并且逐一标上数字,课堂上做这道题时我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分组动手操作并填写表格,然后讨论表格后的讨论题。设计教案时,本以为图形已经标号分组,学生操作分析时应该不会有问题,但实际操作时,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1.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比较生疏;2.仍然有学生填写顺序出现错误;3.转化后的梯形数据分析有误;4.小组活动秩序混乱。5.回答讨论题时仍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