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教学课件 >人教版认识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认识角教学设计

opp整理 | 日期:02-16

导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准备

  课件,钉子板、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出角的图形

  1.创设情境,直观认识角。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手工吗?星期天,小明和小红也约好在家做手工,快到3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做了些什么?(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口答。(小明剪了一个五角星、小红折了一个三角形)

  为什么叫五角星和三角形呢?(有5个角和3个角)

  桌上还有哪些东西呢?(正方形纸、剪刀等)

  在小组中相互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学生拿着实物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谁愿意来指出剪刀上的角?(教师注意指导正确的指角方法)这圆溜溜的钟面上有角吗?(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依次指出其他物体上的角。

  2.电脑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

  谈话:像刚才小朋友说的剪刀叉开的地方,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三角尺上的这些图形都是角。(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出示课题)

  3.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提问: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两条直直的线,而且两条线有一头是接在一起的)

  介绍: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角的边。(电脑出示名称)

  两条边接在一起的点就是角的顶点。(电脑出示名称)

  让学生找出剩下两个图形的顶点和边。

  小结: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

  4.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是角的指出它的顶点和边,不是角的说出原因。

  (2)找生活中的角。

  谈话:同学们,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一些角以外,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面上也有角,你能来说一说吗?

  学生观察,找角,全班交流。

  [评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1.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谈话:小朋友说得多好啊!这么多物体上部有角,那想不想自己来做个角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想出好办法做一个角。(学生小组内动手做角,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汇报交流。(可能有用纸折、用小棒搭、在钉子板上拉,还有用塑料条做等方法)

  谈话:仔细观察一下刚才做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拿出一个活动角,你有办法把这个角变大一点吗?变小一点呢?(重叠比一比)

  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引导学生意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评析: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拉一拉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2.比较角的大小。

  (1)课件出示4个钟面。

  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不同的角。(电脑出示4个钟面)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隐去第1个和第3个钟面,剩下第2个和第4个钟面。提问: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你还能一眼看出来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该怎样来比较。

  交流各组的方法,可能有下面两种。

  第一种:数格子。

  第二种:用活动角做比较的工具,将活动角拉成与第一个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第二个钟面上,得出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