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师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学生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板书。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并板书。
教师应关注: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的理解。
(2)
全等符号的书写。
(3)
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教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对应的概念。
学生学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全等符号。
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6
(1)
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填一填:(如下图)
(2)
练一练:
如图,已知ΔOCA≌ΔOBD,
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C B
A D
(3)拓广探索:
如下图,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果AD=7cm,DM=5cm, ∠DAM=39°,则AN=___cm, NM=___cm, ∠NAB=___.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
观察学生能否快速找出对应的边与角。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提问。
学生再一次对对应边与角的掌握。
教师提问。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出解题过程。
教师给出解题答案。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的重点:
(1)
学生能否快速准确的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2)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3)
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应角的找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能力。
[活动]7
(1)
小结:谈谈本次活动的所获得的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
教科书92页习题1。
学生分组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对知识的梳理、总结的习惯。
(2)
小组合作意识
(3)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情感认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
巩固、提高、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篇3:《全等三角形》数学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概括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请同学们类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仔细阅读课本中“全等”符号表示的要求.
Ⅱ.导入新课
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得出:△ABC≌△DEF,△ABC≌△DBC,△ABC≌△AED.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