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建构过程,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寻找对应变和对应角的方法。
2、在图形变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集合直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究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的寻找规律,迅速正确的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以“引导发现,合作探究”教学法为主,辅之直观演示、讨论交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心关注。
学法指导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本课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资源
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
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
(1)课堂提问;
(2)练习反馈;
(3)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
(1)课堂提问;
(2)练习反馈;
(3)展示。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重叠在一起能重合吗?
(2)如果把这些图形叠合起来,会怎样呢?
(说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形)
(3)把全等图形用线连起来: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1)结合学生回答及章前图引出本章内容,板书课题。
2、出示问题(2)和(3),在学生思考并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并板书节课题。
3、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注意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学生活动】
1、按照要求依次进行观察猜想、操作确认。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对同伴表现情况的评价。
【设计意图】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图形全等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的欲望。
【媒体运用】
依次出示三个问题;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节时增效
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
1、全等三角形概念教学
自学课本2-3页思考2以上的内容,(自学时间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请举例说明
(2)用硬纸板检验下列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如果全等,试用符号语言表示。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3)把两个全等三角形叠放在一起,__________叫对应顶点,_____________叫对应边,__________________叫对应角。
(4)如图1,若△ABC≌△DEF,则AB的对应边是 .AC的对应边是 .BC的对应边是 ;∠A的对应角是 .∠B的对应角是 .∠C的对应角是 .
(5)你能结合以上练习总结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一般规律吗?
a.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
b.有公共角,则公共角为对应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