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10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师: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按照以下策略来完成:紧抓提示,凸显重点;注重预习,培养自主;巧妙组织,简化教学;略中显精,领悟方法;内外结合,拓展积累。体会最大的是略读课文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8:《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

  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改写成课本剧,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 学生谈自己对背景的理解。 让学生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主题。

  三、简介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它的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学生读并提炼出重要信息。 提供相关信息,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有利于学习课文,理解主题。

  四、初步感知:

  1.粗读课文,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