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戴进阅读答案-胡烟
导语:
关于戴进的命运,传说他曾正式入过朝廷设置的画院,因业务水平超群而遭人排挤。有个小故事,是明嘉靖时的《中麓画品》记载:戴进的《秋江独钓图》,画了一个穿红袍的人,在江边垂钓。画画唯红色最难把握,而戴进独得古法。心怀嫉妒的画师在宣宗皇帝身旁敲边鼓:“画虽好,但恨鄙野。”宣宗进一步询问其理由,说:“图中的渔翁穿红袍,分明是讥讽朝廷大臣不务政事嘛!”宣宗勃然大怒。戴进的后半生坎坷,都是因为小人进谗。
据说戴进最后一次遭谗,是宣宗召画院的谢环品评《四季图》,刚打开《春》夏》,谢说:“非臣所及。”轮到《秋景》,谢忌妒心生起,沉默不语了。宣宗问他原因,回答说:“屈原当年遇昏主投江,戴进今画渔父,有不逊之意。”宣宗没言语。再展《冬景》,谢又添油加醋:“七贤过关,是乱世啊!”皇帝勃然大怒,说:“可斩!”
当时,戴进和他的徒弟夏芷正在庆寿寺僧房喝酒。闻风后,夏芷把僧人灌醉,偷了度牒,剃光戴进的头发,把他假扮成僧人半夜仓皇逃跑,隐居到了偏僻的小寺庙去了。后来,为逃避搜寻,戴进一度隐姓埋名辗转漂泊到云南去。又传说,戴进晚年拿着自己画的门神四处兜售,以度余生。
郎瑛在《戴进传》中云:“戴奔走南北,动由万里,潜形提笔,经几春秋无利禄以系之也。生死醉梦于绘事,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似可与天地相始终矣。”
(节选自《大匠之门》,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戴进的“匠人意气”,既体现在职业上,也体现在敬业态度上;既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
B.画线句写“匠心”需要技艺、诚心和光阴的打磨,可以“医治傲慢和虚浮”。全句既揭示了“匠心”的内涵,也点明了“匠心”的价值。
C.本文选材典型,构思巧妙。文章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一生,通过留白手法巧妙地使人物若隐若现,似乎自始至终都有着人物的身影。
D.本文行文上多次使用抑扬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让读者更好理解戴进曲折的人生。
8.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标题以“痴人”称戴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痴”的变与不变。(6分)
答
7.C(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C.“通过留白手法巧妙地使人物若隐若现”错误,留白”手法的艺术效果不是让人物若隐若现,而是“留有想象的空间”,全文都在写戴进,没有若隐若现的特点。)
8.示例:①开头就点出全文关键节点,交代引发戴进人生转折的重要事件,使全文聚于戴进的“痴”,结构紧凑,主题突出。②行文富于变化,将人物心理活动细节置于开头,凸显戴进痴迷于技艺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③设置悬念,让读者对戴进的“痴”有更深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点及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先写戴进“偶然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惊呆了",后面接着叙述戴进成为上好银匠的过程,先把重要情节写在最前面,交代引发戴进人生转折的重要事件,使全文聚于戴进的“痴”,这样设置情节使小说结构紧凑,主题突出。文章开头写戴进“愤怒的情绪,绝望的情绪,夹杂着悔恨、不解、委屈,扭结在一起”,这些激烈的心理变化是因为“对一项技艺的痴迷”,突出他的“痴”,也凸显了他痴迷于技艺的形象,使行文富于变化,能够增强表达效果。“那一幕”“一项技艺”等词语,并没有直接点出是什么情景,什么技艺,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思考与阅读兴趣。
9.示例:(1)变的是:①戴进他所痴迷的具体事情(职业变化)。开始时是银匠,他痴迷于打造首饰,后来作为画匠,他痴迷于绘画。(2)不变的是:②戴进对造型艺术本身的痴迷。“唯有设计出新奇的图样,才能施展他的满腹才华”“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并用自己的作品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可见他始终痴迷于造型艺术。③戴进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从戴进认识到他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到他转行画画并成就突出,可见他始终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