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青春说课稿
导语:
一、课题:西南风情(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爱我中华》,体验与表现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内涵。
2、欣赏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歌舞片段,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感受与体验其音乐风格。
3、乐于合作,积极参与音乐实践与创编活动。
三、教学内容
1、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爱我中华》。
2、欣赏《什么水面打跟斗》,进行歌词创编。
3、欣赏《竹竿舞》,进行合作表演。
四、教学重点
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五、教学难点
参与音乐创编与实践
六、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八年级学生,在歌曲的演唱上,虽然能够较好的'理解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并喜欢歌唱。但囿于变声期的嗓音条件,在演唱的水平与表现能力上却有所不足。在音乐作品的听赏方面,他们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老师适当的启发与引领下,能够较好的把握与理解作品的节奏、风格、情绪、情境等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在音乐的探究、创编、合作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怯于大胆的尝试与展示,需要老师和其他有能力的同学带动并给予鼓励。
七、设计的环节与作用
我所设计的环节为歌曲《爱我中华》学习与演唱之后的拓展学习环节。目的是让同学们进一步接触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并通过音乐创编与实践活动深化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感受与体验。
八、设计环节中所用到的资源及手段
1、壮族民歌风格的对歌《什么水面打跟斗》。感受壮族人民充满生活情趣的对歌场景,并进行填词创编活动。
2、流传在西南广大少数民族中的舞蹈游戏《竹竿舞》。感受与模仿其特有的节奏,或是进一步进行“竹竿舞”的创作练习。
九、设计的理念与撷取这两个资源的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设计理念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基本理念,通过体验、模仿、创造、合作等途径,以期对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与合作协调能力等能有所促进。依托教材,我选取了壮族民歌风格的《什么水面打跟斗》,以及流传在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中的《竹竿舞》。让学生们通过歌唱的创编、节奏的模仿、舞蹈的律动等多种形式充分体验与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音乐风情。
十、教学过程简述
1、导入:傣族舞蹈《孔雀舞》视频片段,导入与引出课题
2、学唱歌曲《爱我中华》
(1)欣赏歌曲,感受风格
(2)展示节奏难点与旋律难点,视唱练习与解决
(3)练唱歌曲
(4)完整而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
3、拓展学习与音乐实践
(1)欣赏壮族风格的对歌《什么水面打跟斗》即兴创编对歌的歌词,进行现场对歌
(2)欣赏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竹竿舞》模仿与击打舞蹈的节奏,两两合作进行“竹竿舞”表演
4、课堂小结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东方之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之综合欣赏课《东方之珠》。本单元以"祖国统一"为题材,本课时主要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以"同为炎黄子孙"、"浓浓的思乡情怀"抒发"回归"、"盼归"、"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感。歌曲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比眷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学了《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对如何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