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北师版初中历史说课稿

北师版初中历史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7-13

导语: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第四框题──来自海上的挑战。

  教材分析:

  本课描述了向工业文明迈进的中国,在经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及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前三个框题是从我国内部体现明清时期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危机,而来自海上的挑战是从外部揭示古老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来自海上的挑战即承接前面内容是我国内部矛盾的一个体现,也是外部矛盾的一个切入点,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标准: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与殖民者东来等史实的分析,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

  难点是: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他们对本节课中历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纵观的评价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考虑学生的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及谈话法等。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禀赋和潜能,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读图分析法,即联系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4.情景模拟法,学生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培养表演能力,也为深入的探究做好准备。

  师生准备:为使本节课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指导学生查阅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资料,了解郑和、乾隆等历史人物以及郑和下西洋、台湾、澳门等事件的一些情况。

  教学环节: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四大环节:

  1.展示探究主题,形成学习氛围。课前播放歌曲《中国心》及探究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本节课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图片竟猜,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猜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生说,师配合说其意义。图片的选择是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目的是回顾明清时期西方发生的变化,进而承转到这一时期中国仍在原有轨道继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导入新课课题。这样不仅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将中国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了解、探讨。

  3.师生互动,验证历史。新课内容的四大案例我是按三大板块来处理的。

  (1)海外探索的尝试。郑和下西洋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看段视频,感受郑和当年航海的壮观场面,随即读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让学生模拟旅行,重温郑和当年的航海历程,师课件演示,学生说时间、到达的地方。这样,师生互动、学生乐于参与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接着,通过史料分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结果及被禁止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评价这一史实对我国今天改革开放的意义。通过与当今实际相联系实现了《历史与社会》“以史为鉴”的目的。

 1/8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