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7-13

导语:

  1、教师运用直观性强的mv与历史图片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旁佐,即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提高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确立历史观。

  2、课堂以多种形式,既激活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如mv歌曲《无字碑》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回到古代的感觉;通过欣赏唐太宗与武则天的图片,对他们的历史有了感官的了解;相关数据与诗歌的展示,使学生客观性的了解唐代的繁盛。

  3、学生对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仅限于主观,缺乏相关的事实辩证,未用摆事实讲道理。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第4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等。

  3.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入手,提问《西游记》与现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

  1.遣唐使来华

  提问“什么是遣唐使?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遣唐使来华目的、次数、人数、代表人物)。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及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