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导语:
「依据」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环节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都城?时间?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第一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需要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三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
材料一: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贞观政要·论求谏》
教师小结:唐太宗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能虚心纳谏,并展示谏臣魏征和房谋杜断。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又有哪些?
B、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多媒体展示。
教师小结:根据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我们来看看成效如何?
C、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补充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女皇武则天
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教师设问:你了解武则天么?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画像结合自己看到的电视剧会从不同方面说出对武则天的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学生自己看书能够回答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正确的治国措施。)
3、根据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
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4、多媒体展示无字碑及其文字介绍,设问:我们究竟该怎样来评价她呢?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学生会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和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评价,但绝大多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好坏来评价,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客观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生说完,教师小结给出客观评价——-功大于过。
武则天是中国历一位女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