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数学说课稿
导语:
问题1:抛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50,你能设计一种利用计算器模拟掷硬币的试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吗?
思考:随着模拟次数的不同,结果是否有区别,为什么?
「设计意图」⑴设计概率模型是解决概率问题的难点,也是能解决概率问题的关键,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⑵抛硬币是最熟悉、最简单的问题,很自然会想到把正面向上、反面向上这两个基本事件用两个随机数来代替。(题目让学生通过熟悉50想到用随机数0,1来模拟,为后面问题4每天下雨的概率为40的概率建模作第一次小铺垫。)⑶熟悉利用计算器模拟试验的操作流程,为解决后面例题模拟下雨作好铺垫。
问题2:(1)刚才我们利用了计算器来产生随机数,我们知道计算机有许多软件有统计功能,你知道哪些软件具有随机函数这个功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几何概型”这一节内容是安排在“古典概型”之后的第二类概率模型,是对古典概型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等可能事件的概念从有限向无限的延伸。此节内容是为更广泛地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而在新课本中增加的,这是与以往教材安排上的的不同之处。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也暗示了它在概率论中的重要作用,在高考中的题型的转变。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几何概型概念的理解和公式的运用;
难点:几何概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几何概型试验的基本特征,并与古典概型相区别;
②理解并掌握几何概型的定义;
③会求简单的几何概型试验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运用几何概型的过程,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含义,体验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何概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思想,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结合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几何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本课的实际需要,作如下指导:对于概念,学会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好典型例题;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几何概型。
四、教学过程分析
㈠以境激情、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问题1:一条长50米的电话线架于两电线杆之间,其中一个杆子上装有变压器.在暴风雨天气中,电话线遭到雷击的点是随机的.试求雷击点距离变压器不小于20米情况发生的概率.
[师生互动]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本题中基本事件是指什么?
2)基本事件的个数?
3)满足条件的基本事件个数?
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①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基本事件的无限性,发现其与古典概型的不同.
③自然引入本节课课题—几何概型.
[课件展示]问题2:边长为2的正方形区域内有一个面积为1的心形区域现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在正方形内计算它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不计豆子的面积且豆子都能落在正方形区域内)[师生互动]
1.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本题中基本事件是指什么?
2)基本事件的个数?
3)满足条件的基本事件个数?
4)上述两题中基本事件除了无限性外是否还等可能?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得出几何概型的特点.
3.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计算上述两问题的概率呢?
4.学生交流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