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演绎 > 其他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opp整理 | 日期:07-06

导语: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