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高中高二数学说课稿

高中高二数学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7-12

导语: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随机事件、频率、概率的意义和性质及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和古典概型的概念后,进一步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思想。它是对古典概型问题的一种模拟,也是对古典概型知识的深化,同时它也是为了更广泛、高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而新增的内容。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随机数的概念,并能应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难点:建立概率模型,应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模拟试验的方法近似计算概率,解决一些较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随机数的概念;

  (2)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并能直接统计出频数与频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与探究活动,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1: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超市内的80袋小包装饼干中抽取10袋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打算如何操作?

  预设学生回答:

  ⑴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

  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数表法)

  教师总结得出:随机数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机产生的数,并且得到这个范围内每一数的机会一样。(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1)回忆统计知识中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如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等进行抽样的步骤和特征;(2)从具体试验中了解随机数的含义。

  情境2:在抛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中,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假如现在要作10000次试验,你打算怎么办?大家可能觉得这样做试验花费时间太多了,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试验呢?

  「设计意图」当需要随机数的量很大时,用手工试验产生随机数速度太慢,从而说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必要性。

  ㈡操作实践、了解新知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操作,让他们了解随机函数的原理。可事先编制几个小问题,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用计算器(科学计算器或图形计算器)操作一遍,让学生熟悉如何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熟悉计算器操作流程,在明白原理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按照规则操作,熟悉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的操作流程,了解随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