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7-10

导语: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

说难点

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

理解名句的含义

说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干戈寥落(gān gē liáo 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可以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