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亚的木匣》教学说课稿
导语:
④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上完这节课,你有变化吗?
(四)、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一个小故事,却懂得了一个大道理。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用发展变化的头脑去思考! 同学们,科利亚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时间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在变,可是,有一个大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想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五)、板书
26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明白道理)
一切都在变
【设计意图: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故事脉络,理解他思想变化的过程,从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通过朗读课文的方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朗读课文重点句,组长打分的方式评价) 评价标准:
优——→准确(读音正确,不多字,不少字,不重复读);有感情; 良——→较准确(错1处),较有感情; 合格——→较准确(错2处),较有感情;
2、通过对学生画批的情况进行评价。(课下检查学生的语文书)
课堂上共要求学生画三次,分别是科利亚埋木匣,并标动词,两次挖木匣。 评价标准:
优——→准确;
良——→较准确(1处不准确); 合格——→较准确(1处错误);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3、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
4、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以这这些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些问题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解决问题,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前6个生字,能正确读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4、初步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重难点: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一、范读,激趣
出示木匣图,问这是什么?(板书,解说匣;指名多人读),这木匣的主人是一位苏联国家的一个小男孩,他叫科利亚。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讲发生在科利亚和木匣之间的故事,(出示课题)想听吗?
师范读课文,在三四个地方停顿让学生猜猜内容。
(1)猜猜木匣里有什么好玩的东西?练读:冰鞋、斧头(轻声)、手锯、小玩意儿(儿化)(看来科利亚挺喜欢木工的。)
(2)为什么会把木匣埋起来?(联系开头“战争开始时”。讲述背景,联系日本法西斯,抗日战争。)
(3)为什么科利亚会挖不到木匣呢?
(4)找到木匣后,科里亚会说什么?
二、初读,感知
1、你们想读吗?请把书翻到103页,认真的读课文,标出序号,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好后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和木匣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自读要求)
2、读生字新词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埋、挖(师范写生书空))
三、研读,感悟
(一)研读埋木匣部分
1、认真读读
一、二两段,用横线画出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的句子。
2、汇报出示,圈出动词。
3、谁也来学科利亚把木匣子埋起来的过程演一演。(师读)看了这么多动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科利亚?(预设:为什么要数十步?为什么要踩实?为什么要撒沙?)
师小结:噢,原来是这样啊!小科利亚多么——
4、把三句话连起来读读,读出科利亚埋木匣时的认真劲儿。(有时间先练读,再指名读,师评:听着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科利亚在认真地埋木匣;科利亚埋木匣时还太急促了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