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
导语:
五、学生学习方法
1、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思维迁移。3、联系实际法。
六、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丽的池塘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块池塘漂亮吗?参天的大树,枝叶间透过的阳光,平坦的草坪,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
(二)讲授新课
学习生态结构的首要问题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所以,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的个生物的成分就是学生在本节课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以上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并得出答案。
观察生态系统成分。(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_,调动其积极性。)
教师:这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了,1.在这个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2.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3.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景观,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学生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和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正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才为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才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也不能制造有机物,它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所以,我们称这些动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等级问题如何区分,一直以来都有学生分不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进一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教师:(问题思考与讨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提到的“物质”除了包括水分、空气、无机盐等无机物以外,是否还包括有机物呢?
2、请说明一下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有多少种,它们的等级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费者不同,它们的等级也不同。依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次序,将其分为:
A、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浮游动物,蝗虫等。
B、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性动物称。如:蛙、食虫鸟等。
C、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如:食肉鱼类,蛇、鹰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丝子、猪笼草也是消费者。老师总结概括,学生应用解释实际问题: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问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就是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的时候,总是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分开来考虑,但是在考察的时候,但是在考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我选用了两张照片的对比让学生讨论。
一张是公园的鱼池,还有一张是农田的鱼池,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这两个都是同样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你是否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