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说课稿精彩五篇
导语:
的作用。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个黏性未端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用DNA连接酶连接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要连接几个磷酸二酯键?
限制酶切一个特定基因要切断几个磷酸二酯键?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大家一起思考下这些工具到底怎样操作才能完成基因工程的过程呢?
思考题: 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3)基因工程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科书P.104的内容。教师总结,并从具体事例引入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启发学生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讨论。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复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重要工具,完成课后习题
4、板书设计
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剪切→拼接→导入→表达
结束: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_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_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_)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_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