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五篇

opp整理 | 日期:06-27

导语:

  问题一: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树”的生命活力?

  这个问题不单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那树”早期的形象,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揣摩品读文句中,感受“那树”旺盛的生命形态背后是它无私奉献、荫庇生灵(板书)的使命。其三,通过示范的第一个关键句子,培养学生品读文句的能力——品词句而知文心。

  (三)走入文本,赏析“那树”的悲剧命运。

  在学生品读文句的基础上,我出示了第二个关键句子让学生齐读——

  Ppt.“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段ppt.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文章中的两句话进行整合,学生在比读中必能产生一种心灵冲击,“那树”历经沧桑到现时依然焕发青春,以其顽强的生命意志捍卫着它脚下的土地,荫庇这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然而它的奉献却成了徒劳。于是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疑问:

  问题二:“那树”努力伸展浓荫,为人类遮风挡雨,为何却成了“徒劳无功(板书)的奉献”?

  教学的第三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6、7两段(指名读),从树的形象与树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去感受其悲剧根源。在6、7两段朗读脚本的设计上我给朗读者配了一段哀怨悠长的小提琴演奏,既是激发朗读者的朗读激情,又是为课堂营造一个哀伤的气氛。当然,我更感谢王鼎均先生这般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字:“这世界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借助排比一气呵成,极具逼迫气势,加上数量词“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跟“一厘米一厘米”强烈对照,揭露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排挤下,迫使那始终如一、默默奉献的树无辜地成了交通的障碍,甚而被质疑(板书)为交通事故的始作俑者;“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这般轻柔律动的节奏,这般活脱感性的文字,这般诗意的画面,但人类无视它,一系列事物的“搬”中揭示了无情的人类背弃(板书)“那树”,致使秉承天职恩泽生灵的树成了街头不识趣的摆设。这是“树道”(板书)的悲剧。通过这些文句的精细品读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引让学生在亲近文本中走进悲剧氛围,领赏“那树”的悲剧美学。再齐读第8段,一起去听听“那树”的心声。漪君说:“读是为了更好的品”学生借着读,透过这些富有灵性的语言文字,达成了与“那树”的对话,达到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也提升了他们悲剧美的鉴赏力。

  问题三:读完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中国的写意画中追求的是留白的境界,课堂中我们也需要适当的留白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审美意识。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在这里,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小结过渡——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问题四:“那树”遵守上苍的旨意,肩负树的使命,坚守一方,捍卫一方,它给了人类无数的恩泽,人类却抛弃了它。除此之外,那树的命运悲剧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垂直深入去领赏“那树”在文明冲突下的深层悲哀——人类不单无视于它“树道”的使命,更剥夺了它生存的权利(板书);其二也在学生的心灵法庭上对人类进行了初次的审判。

  (四)深入文本,探究“人性”悲剧。

  这一环节是整篇课文的一大难点,即如何引导学生从表象的树的悲剧而走向深层的人的悲剧。我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分两步走:

  1、设计问题五:有人说,这是一篇树的悼词。作者在文章里营造着一种浓浓的悲剧感,你觉得这悲剧仅仅来自于“那树”吗?

  以问题导入,再次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品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学生在品味王鼎均先生充满倾向性的文字笔底,一定能领赏到这位散文大家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特色:特定环境中的人性探讨。文章后半部分到处充斥着对人性批判的文字:“宣判”“偿命”,“嚼碎”“白森森”“尸体肢解”“切断动脉静脉”“闷死”“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人类,是一只张牙舞爪的兽,是一个冷酷阴险的侩子手。这是作为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