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重点说课稿
导语:本节教学设计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以“孝”贯穿始终,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将语文课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高中语文重点说课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②间接描写: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以上主要通过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分析诸葛亮其人:
(1)教师介绍后人对诸葛亮其人的评价:如“古今贤相第一人”,“多智而近妖”等等。(2)学生讨论,然后概括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提示:通过分析诸葛亮的“三嘱”、“三哭”来展现其人物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探讨作者写诸葛亮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①衬托手法:A、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B、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②直接描写:A、知人善任,小心谨慎:派熟读兵法的马谡守街亭;派做事谨慎王平协助马谡B、知彼知己,机智多谋:严密防备街亭;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C、勇于自责,赏罚分明:“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奖赵云、斩马谡D、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六)课堂讨论,各抒己见
失街亭,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七)课外作业,巩固延伸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
一、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