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演绎 > 其他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opp整理 | 日期:04-19

导语:用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算式的掌握水平。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篇11: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篇12: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