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阅读题 >资治通鉴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opp整理 | 日期:03-19

导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19分)

《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

  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考之行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断之以邪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于事。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 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3分)()

  ①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B. ②④⑤

  C. ①④⑤D. ②③⑥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答案:

  4 A

  5. 【答案】A

  【解析】A之:前一个物指代词,指代“轶事旧闻”,也可译为“它们”;后一个是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B以: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用”。C而:两个都是连词,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于: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对”。

  6. 【答案】B

  【解析】①是《尚书》中的话,③是司马光的看法,⑥是《诗经》中的话;②④⑤才是宋神宗直接发表的分别对《诗》《书》《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及司马光主编的史书的看法。

  7. 【答案】(10分)

  (1)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