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与切入点
因为是集体生活,所以不管是学习游戏,还是生活,都需要规则。我们是混龄班,常规培养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能够以“大带小、老带新”的形式,让新孩子感受、掌握常规,使老孩子巩固对常规的认识和遵守。例如,刚开学的时候,小班孩子入园难免哭闹,我们就引导大孩子回忆自己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什么样?是谁帮助自己的?激发他们愿意帮助弟弟妹妹的情感,又让孩子感到自己长大了的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手拉手,我们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使我们班新入园的八位小班幼儿在三天内“消灭”了哭声,而且班内常规很快就顺畅了。小孩子很快喜欢了幼儿园,主要是大孩子的伙伴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偶像作用;大孩子更是在帮助小孩子的过程中,树立了自豪感,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确立了常规意识。
四、自然环境中的事物
在自然环境中,四季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都在刺激着孩子的眼睛,所以这些现象往往成为孩子们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单单是“树”,在四季中就可以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来研究它的生长特点。在春秋变化明显的两季,“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吗”“哪些树的树叶先掉光”“如何保存树叶”……老师带孩子随机在幼儿园里找几棵树作为观察的目标,将问题进行猜想,然后进行持续的观察,同时收集科学依据,并在主题墙上进行展示,直到观察、验证出结果。夏天,我们可以带孩子进行各种树的外形特征的探究活动,并通过多种美术形式将各种树的不同特征表现出来,让孩子认识树的不同种类。冬天,我们带孩子进行“幼儿园有多少棵树”“树的分布方位”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发展方位知觉,建立数概念,巩固对树种的再认……
“雨”“雪”“风”“花”“月相”……这些大自然的现象都是可以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的内容,也都可以成为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内容。总之,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学习的内容和机会,是永远值得老师和孩子共同探究的。
五、社会环境中的人
孩子是生活在人群当中的,是通过与人的交往和模仿来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的。他们每天都会接触相同的或不同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这些人年龄、性别、形象、职业、性情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单是了解、模仿这些人的某些特征与行为,就已经具有很多学习的内容了。而且孩子们每天与人的接触与交流,发生教育的机会实在太多了。某个人做了某事,可能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引得孩子非常想去了解,那么通过了解这个人的过程,孩子们会接触到与这个人有关系的事物,学习和探索的范围一下就扩大了。例如,家长的职业各不相同,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除了家长资源,孩子们生活周围的人,也会在某种特别的环境和条件下,成为生成活动的内容。幼儿园的体育老师是个小伙子,深得孩子的喜爱,几天里我在户外活动时看到几个女孩子总是在玩着“队列练习”的游戏。“户外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无论哪个季节都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何不利用孩子对男性体育老师的模仿开展个体育的主题活动呢?于是我就留心观察体育老师上课的情况,男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和气魄,这也是我们女老师都特别欠缺的,孩子就是被这种激情和气魄所吸引和感染,而且男孩子确实需要阳刚气质的塑造,女孩子也需要勇敢、果断精神的培养。于是我就带孩子们开展了“体育小老师”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自己记录体育老师上课的内容,制定自己上体育课的内容,张贴各自的体育课计划,排定几个小老师的课程表,分别轮流当体育老师落实自己的计划。可见,孩子们对体育老师的喜爱,激发了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对体育老师的观察模仿在他们自己当老师组织体育活动中起到了经验支持的作用。
六、社会环境中的事
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形形色色的事情,孩子们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关注到一些,比如体育比赛、奥运会、社会上的一些奇闻奇事,甚至是成人不认为重要的事情,都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兴趣。他们会围绕着这个话题,去探究原因,去尝试着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比如,“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被幸福和快乐包围着时,他们得知还有一些孤残儿童需要帮助。于是,通过访问孤儿院,他们的爱心被激发了起来。老师们就引导孩子开展了“献爱心”的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义卖、义演为孤残儿童募捐,帮助他们实施手术,从而拥有正常的生活。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始终被“表达爱”的情感激发着,他们认真地排练节目、进行义演、义卖的宣传,在义演中不顾大雨的突然袭来坚持演出,在义卖中将自己买来的玩具再次捐出……孩子们种种爱心行为的体现,无不感染着他们身边的成年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积极地支持孩子的行动,让爱心荡漾在幼儿园的每个孩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