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幼儿园游戏活动常见12问

幼儿园游戏活动常见12问

  ⑴隐性指导--教师作为游戏伙伴

  此时教师的指导意识并没有失去,只是扮演的角色发生转换。以幼儿游戏的伙伴,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喜欢独自游戏、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成人的过度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共同游戏。教师作为游戏伙伴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而且,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技能相对缺乏,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随机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⑵显性指导--教师直接点拨

  游戏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的偶发事件,会影响幼儿游戏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介入游戏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游戏中幼儿出现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倾向时,教师必须加以指导。如有些幼儿为了参加游戏,互相争演角色,争夺玩具;有些幼儿专门破坏别人的玩具,影响他人游戏的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必须介入,阻止过激行为,协调好幼儿间的相互关系。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求助时,教师要予以帮助。此时,教师或提供相应材料,或提供方法,或启发引导,使游戏能顺利进行下去。

  3、评价要合理、自然

  游戏结束时,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评价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游戏的意义。对幼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评价。教师切忌以成人的思维定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幼儿游戏,而应关注每个幼儿自身能力的纵向发展。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应该集中讨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必每次游戏后都有评价活动。除了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评价之外,还可以是幼儿同伴间的评价。此评价即交流。幼儿可以接受教师的建议和看法,但更多的是接受同伴的建议和看法。这里强调同伴的建议和看法,突出了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除了对幼儿游戏的评价之外,更多地要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共享,这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另外,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实际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