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幼儿园游戏活动常见12问

幼儿园游戏活动常见12问

  8、中大班游戏对情趣性上的要求:在游戏材料投放时,小班应该更多的投放逼真形象的材料。中班主要投放替代性材料,到了大班就主要提供素材。材料的复杂度是逐步降低的。大班游戏情境创设以幼儿的意愿为主,但不反对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9、有些游戏情境孩子玩腻了,教师如何处理:游戏的主题应该是动态的。当游戏内容缺乏吸引力了,没有人玩了,就可以缩小或取消。(案例:小医院的六次取消六次开设)同时,教师在新开一个游戏主题时,要对该主题对孩子的吸引力做预先的价值判断。

  10、小班角色游戏开始时如何交代:不要把游戏开始时的交代作为一件有负担的事情,哪个对孩子有效就用哪个。所谓“交代”就是要激发兴趣,让孩子知道玩什么,了解一些游戏时的重要事项。

  11、如何让孩子在不变的游戏内容中保持长时间的兴趣:老师要避免游戏主题不能变的想法。当幼儿对某一主题没有兴趣时,主题是可以取消的。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12、交流的内容如何选取?面面俱到还是重点交流?交流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肯定是重点交流。而重点交流不等于定点交流(只交流一个问题)。一次交流涉及到了情感、认知、能力、习惯和情感态度,就是好的交流。

  1、游戏形式化。《纲要》中将游戏确定幼儿的基本活动。然而,有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没有真正把游戏寓于一日的活动之中。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只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玩游戏,因而幼儿游戏活动不能得到正常开展。

  2、游戏教学化。具体表现为:第一,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过多考虑游戏的教学因素,而忽视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而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被忽略了。

  3、游戏自由化。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适当的指导对体现幼儿游戏价值的作用,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常常是“玩具一散,幼儿一放”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玩。没有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的指导,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4、游戏模式化。教师在游戏中“导”得过多,使得幼儿选择游戏的自由度极小,游戏的内容也极为单调。教师过于注意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为了使孩子们的游戏更“逼真”、“有趣”、“有教育意义”,往往亲自设计,亲自指挥幼儿游戏,一心将游戏导向自己心中的模式,幼儿则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开展游戏活动的思考。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技巧

  游戏教学虽是由教师来安排和引导的,但其目的在于利用活动本身的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教学,教师的要求应很快能转化成儿童自觉自愿的活动。

  1、教师应多观察了解

  幼儿游戏活动既是幼儿认知、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游戏指导提供依据。

  教师可以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如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通常和谁在一起,等等;教师也可对观察到的游戏行为做出分析: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确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如在什么时候或以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有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教师只有多观察,在观察与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是否给予指导及应该怎样指导。

  2、教师要适时的帮助指导

  教师在细心观察、分析、总结幼儿的游戏活动规律之后,应该明确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幼儿游戏,对哪些幼儿应该给予帮助,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具体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