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②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③你能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 设计意图: 借助图形直观性,教师指明讨论的部分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推理,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问题了吗?

  1 .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师:你能估算出这条红领巾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吗?

  师:这条红领巾的底是100cm, 高是33cm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完成,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全班交流做法和结果,老师提出书写格式和应注意地方。

  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注意什么地方?(强调“÷2” 和“ 底和高要对应” 这两个重点、难点。)

  2 .独立完成P85 做一做。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和应注重的要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印象。]

  三、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课本86 页的练习第1 题。(课件出示)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认识多种交通指示牌,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 设计意图:练习题以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突破公式中重点和难点;第三个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通过拓展题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同时深化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出示)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师:很好!今天我们通过分“ 四人小组” 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 转化” 的数学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对本课归纳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能力。]

  五、课外作业

  课本第87 页“ 练习十六” 第5 、6 、7 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 “ 教学活动” 转化为“ 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 除以2” 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 除以2” 的教学中,应重点的强调讲述其意义。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3、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