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案例:
(课件:金丰苑内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特别引人注目,在周围绿树成荫、环境优雅,但在一栋楼房前有一块地荒着的)
师:如果你是设计师,针对这块荒地,你打算怎样设计?
生1:种花
生2:铺上草坪
师:如果让你去铺,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块地有多大?
生2:这是一块梯形的地,面积怎么算呢?
生3:这块梯形地接近于长方形,能否可以近似地看成长方形估算一下?
师:这个办法能行吗?
生1:不行。估算毕竟是近似的,买多了浪费,买少了麻烦,最好能求出实际面积。
生2:对。能否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转化成其他图形呢?
师:那就请你们试一试吧。用你的方法,设法求出荒地的面积。
(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动手试试,4人小组合作。)
生1:割补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下底-上底)÷2+上底]×高再计算
生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4:分成两个三角形计算,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1:可以利用这些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就可以去铺草坪了。
生2:那么多公式,在计算时该选哪一个?
师:是呀,那么多公式,在计算时该选哪一个呢?(小组商量一下)
这一问,好多学生愣住了。有一学生说:随便,你想选哪一个就选哪一个。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公式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其实这么多公式,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小结: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熟悉的图形,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板书公式)
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说
情境是联系学生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载体,创设一种合情的情境,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宽松和谐的求知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它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创新的空间,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愿意说,敢于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为教学的展开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课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景,为学生的提问准备了材料。随后教师的一句“如果你是设计师,针对这块荒地,你打算怎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提问的欲望,把学生真正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使提问不再是老师的专用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以朋友身份进入课堂,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允许“插嘴”,允许学生说错,不随便否定学生的提问,更多的是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且经常用“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吗?”等亲切的语句,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戒备等心理,消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敢问,想问,以积极的状态进行探究。
2、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会问
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情境创设的录像,让人感到亲切熟悉,看到荒地,让学生设计,接着就进行自然设计,而在设计中又遇到了问题:必须先知道面积,而这是梯形,面积怎么求?自然而然,很顺利地过渡到本节课的焦点问题上——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学生能提出这样有意义、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源于他们对提供的材料熟悉,觉得有东西可问。
适时点拨,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找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找: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节课学生提出“这块梯形接近于长方形,能否可以近似地看成长方形估算一下”学生反驳“不行。估算毕竟是近似的,买多了浪费,买少了麻烦,最好能求出实际面积”。这时,教师适当点拨“用你的方法,设法求出荒地的面积”;另外,还可以从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数学化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发现与生成中达到目的,从而体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这节课中,每到有必要的地方,老师都能恰当地点拨提醒:“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暗示学生从这里下手提问题。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