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导语:
第三必修和选修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存在明显梯度。如选修部分物质结构和与性质的基本内容在必修均有介绍,但选修中难度加深了不少,体现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增多,不少理论是过去只有在大学才会学到的理论,但在教材中又没有完整的内容,感觉缺乏系统性。可能大部分老师刚上这些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怎么上这些课。但是如果我们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更及时地反思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如新教材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没有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发现,这就理解了为什么会感觉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而为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老教材时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的知识准备得很充分、很完整时才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新教材则是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有知识缺陷,就去查知识点、查课外资料来补充完善,重视学的过程,让学生“会学”而不单单是“学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
课内容除了教参、教材、对应的佩套练习,还要备教学生学习方法。
像如何使用课本目录标题,如何分析课本内容,如何归纳整理;还有我们现在用的志鸿优化练习有什么特点,怎么使用等。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法,把新的教育思想和新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三)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三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