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老师占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南面。 其阴——阴:山北水南,这里指泰山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巅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作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 3
较。
中谷——中岭——西谷——日观亭
四、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登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叙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精彩片段分析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 4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