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2)分析: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估计,先在横轴上找到18分的位置,然后在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应的点,再分别在竖轴上找到与这个点对应的数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找到。

  解答:从图像中可以知道斑马10min跑12km,那么1min跑1.2km,18min跑1.2×18=21.6(km)。

  从图像中可以知道长颈鹿5min跑4km,1min跑0.8km,18min跑0.8×18=14.4(km)。

  (3)斑马跑得快。

  第3课时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篇11:反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2~4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二)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南昌吗?你知道萍乡到南昌需要多长时间吗?(媒体显示:几年前,我乘坐由萍乡开往南昌的k8727次列车需要4小时到达,现在改乘d117次列车,只需2小时5分钟,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类型的问题。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探索新知

  篇12: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4~16页例4、例5、例6,2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7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反比例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例4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投影出示)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①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②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③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教师适时点拨:

  ①想一想: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同时板书。)

  ②议一议: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教师可以操作:一个竹筒内放30根筷子,每次拿3根,10次拿完;每次拿5根,6次拿完;每次拿6根,5次拿完;每次拿10根,3次拿完。想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什么规律吗?)